昆山杜克大学

教育
当规划者们开始为昆山杜克这个国际化校园设想一个新的学习生活场所时,他们知道这个校园必将是面向未来,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尤其在科技的不断创新的时代,这些属性将变得不可或缺。
项目时间: 2023

绿色校园——昆山杜克大学是中国首座且唯一一座获得LEED校园计划认证的大学校园,二期校园22座建筑全部获得LEED认证,其中访客中心获得LEED铂金级认证。

整体规划——二期的校园利用绿意盎然的开放线条构建出从南到北和从西向东的两条轴线,其中由南向北的轴线连接着从入口礼仪到校园学习到社交生活的空间序列,而从西到东的轴线连接着一期校园到三期校园的时间序列,是对美国杜克大学校园大道的致敬,也是昆山杜克校园空间聚集协作、恢复活力、传承历史、创造未来的源头

一 、 共建主动式学习社区

建筑设计赋予了昆山杜克一座自然意趣与当代建筑穿插连接、传统水乡与现代文化碰撞交融的二期校园,校区总计新建22栋建筑。

其中图书馆、访客中心、社区中心、行政研究等空间极为重要。这些空间为学生、教职人员等提供了学习、授课、社交、休闲等行为场所。对于昆山杜克这样的社区型大学来说,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都将与校园不可分割。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校园像是“变色龙”——灵活且丰富的场所。

对于社区型的校园来说,校园的灵活性是重中之重。灵活性包括区域划分、空间合理利用、私密性关系处理、安全隔离以及团队高效协作等几个方面。

激发内在的灵活性-实现主动式学习

通过有效的链接去解决“人-技术-环境”三者的关系,帮助应用场景可以快速响应多样的使用需求。

最终,以提供正式和非正式的混合学习空间相结合的解决方案,促进校园实现主动式学习的目标。

图书馆中庭

二 、Making It Real

在我们的校园历史中,有太多时候,建造的环境都是固定不变的。但是,随着科技地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的发展,我们的空间开始滞后反应,很难积极地适应学生不断变化的使用需求。

我们在持续思考,如何通过设计才能帮助校园真正地实现主动式学习,而不仅仅只是把它看作一个简单产品落地项目。

这一过程中,Steelcase一直是我们旅程中的重要伙伴,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知识、见解以及产品。最终团队才能有可行的创新设计、家具产品、固定装置和设备的解决方案。我们清晰地知道我们要完成什么,与室内设计团队合作,共同去完成空间的打造,实现学校的规划目标。

主动式学习

“过去,学习是自上而下被动式的,学生主要依赖课堂、书本、老师去获得知识。但是,科技飞速发展,教育方法随之变化,导致现在的学习成为分布式的。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自由地去获取想要信息,得到收获。简而言之就是主动式学习Learning Everywhere。”

主动式学习是一种不断发展的现象,它由网络技术和社交媒体推动,同时也由一系列移动设备促进。学习者可以通过选择最符合其目标、意图和愿望的时间、地点、媒体和内容,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处处学习的能力。这个概念渐渐被被很多教育家、学者所认同,运用在国外校园内,例如:密涅瓦大学(美国),国内目前也有一些高校在尝试这样的校园模式,积极推进主动式学习,例如深圳大学。

图书馆杂志阅读区

三 、 第三空间——图书馆

杜克昆山大学的图书馆是校园中极具特色的建筑之一,虽然建筑外观低调内敛,但是室内空间却精彩纷呈。建筑与室内均赋予了图书馆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接下来,我们的目标是配合这样的空间去打造一个鲜活的“生态链”。校园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一样重要。它是关于情感联系的汇聚点,这类的空间给了人们继续对话的机会。

01、第三空间

“第三空间”的解释源自雷·奥登伯格在《绝佳场所》一书中所做的描述,即“第三空间”是不受功利关系影响,能够给人以安全感且极具创造性的空间。

“第三空间不会给身处这个空间的人以压力感,而是充满了温馨舒适的氛围”。营造校园“第三空间”的目的在于更为合理地配置现有资源,整合教育空间建设中的各类要素,从而实现提升校园空间利用率,激发校园群体活力实现主动式学习等动力。

以用户为中心——在这样的高校环境中,受自身职务、性别、专业等影响,空间的使用人群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对于空间的需求自然各不相同。设计团队基于已有的建筑室内设计方案基础上,理解并发掘使用群体的行为模式、空间使用需要,为不同特征的人群,提供针对性的空间产品组合解决方案,帮助用户更好地使用空间,以实现我们最终的目标-帮助校园实现主动学习的最终目标。

02 、产品选型

图书馆的未来使用场景中,不同区域对于产品的使用有不同的需求。家具陈设的材质和排布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空间的使用,针对不同的功能空间进行分类考虑。

学习空间

学习空间的产品,首先考虑图书馆空间尺度、比例。在此基础上,科技可达性也是必要条件之一,多选用内嵌充电端口的智能化家具,便捷了数字化学习的需求。

休闲空间

休闲空间的选品首要考虑使用者娱乐、放松和解压等需求,产品均达到舒适性和非正式的原则。关于舒适性,从家具的触感、质感两个维度考虑,而非正式则是强调家具产品的造型和尺度。通过选择柔软舒适的非正式座椅,提高使用者的使用意愿;具有设计感的造型可以快速吸引使用者的注意,并愿意在此停留,进而产生交流互动。其次,非正式的家具,具备限定空间界面的功能。在视觉上,帮助使用者建立空间的“认同感”,例如:三层学习大厅,非正式的沙发座椅组合,临近分布在个人学习区域,适当的打破功能空间的单一性;其次,可以快速满足多人讨论的需求转换。半高的屏风,也减少了使用者在这样开放的环境中,对其他空间的干扰。总体来说,通过选型增强空间的使用体验,加强“人-技术-环境”三者的关系,让使用者更有兴趣与空间发生互动,提高空间的使用率。

创新协助空间

创新协作空间的选品同样根据空间功能以及使用场景的具体内容。首要考虑“个人-群体”工作模式:个人专注模式、三人以下小团队协作模式、三至五人团队协作模式以及多人团队协作模式。该部分以工作及休闲复合型家具为主,营造一种非正式办公环境,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利于使用者创意和灵感的产生。

03、产品配色

空间色彩是表达空间内涵的一种语言,是使用者直观感受的来源。我们通过空间色彩的选配,快速地为使用者传达空间的相关信号;同时,通过有效的色彩搭配去影响使用者的心理,在使用过程中起到调整情绪的作用。

环境语言的表达

空间色彩的变化能够辅助空间环境传达包括空间功能、氛围和使用情景等语言信息。因此,选择多样的色彩去配合整体环境,传达空间语言。图书馆二、三层中大规模运用橙色、黄色搭配的色系去协调室内顶面、墙面和地面的风格;此外,通过稳重的灰色调(灰绿/灰蓝)去中和较为中规中矩的藏书空间以及学习空间,作为整体空间的过渡段。此外,蓝、黄色系也一直延伸到一层门厅以及休闲空间,形成空间的序列性,以此完成对环境语言的反馈。

心理感受的调节

空间色彩的明度以及纯度的变化直接影响使用者的心理感受。在个人学习空间中,高明度低纯度的环境色能够减小对使用者的刺激,为个人学习活动提供更为专注、舒适的环境分为。相反,在休闲交往空间以及协作空间中,我们在部分区域下尝试用高纯度的环境色进行搭配营造,提供一个具有活力的但是又匹配图书馆整体气质的特色场所。吸引使用者停留的同时,我们利用色调的差异化向使用者传达空间尺寸以及边界限定的认知感受。